此外,不少品牌推出盲盒的目的还在于清理商品库存,其中的商品组合可能在当季不是热销商品或者临近保质期,对消费者而言,这就相当于是“盲盒刺客”。青眼也发现,不少消费者在社交平台上吐槽道:“品牌自己的盲盒,日期都不太好,都是冷门色号,扔的几率非常大。”
对此,《指引》对盲盒标签信息等提出了明确要求。譬如,通过产品标签、消费提示等方式充分告知消费者盲盒商品的名称、产地、生产者、成分、生产日期、有效期限、使用存储条件等关系商品质量的基本必要信息,标注的信息应真实、准确。
《指引》还指出,盲盒经营者应将商品名称、种类、样式、抽取规则、商品分布、投放数量、隐藏款抽取概率、商品价值范围等关键信息以显著方式对外公示,保证消费者在购买前知晓。
“盲盒中有的信息可‘盲’,但有的信息不能‘盲’。眼下大热的盲盒,通常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从外包装上很难了解商品,且缺少商品详情的告知;二是其抽取概率缺乏透明度,这实质上是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自由选择权。”上述行业人士表示,国家这次是及时根据市场情况作出了响应。
透明化、可溯源 让盲盒“不盲”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盲盒是随机组合和发货,其溯源问题也一直存在诟病。“将特殊化妆品纳入盲盒监管,也是出于安全考虑,盲盒没有追溯性,流向不明,召回困难”,广州荃智美肤生物科技研究院研发总监张太军如是说道。
此前,中消协指出当前盲盒市场存在四大乱象:商家过度营销,消费者易中套“上瘾”;商家涉嫌虚假宣传,到手货品与宣传不符;产品质量难以保障,假劣、“三无”产品时有出现;消费纠纷难以解决,售后服务亟待改善等。明显可以看出,加强溯源才能有效制止上述乱象。
对此,《指引》指出,盲盒经营者应建立和完善商品生产经营记录制度,保留抽取概率设定、结果抽取的完整记录,并以此为依据进行实际的市场投放和向消费者发放盲盒。通过在线方式销售的,盲盒经营者应建立追踪记录制度,确保消费者所抽取的商品发放到位,并自觉接受监督。相关记录留存时间一般不少于3年。
不过这一举措,在某行业人士看来,这套溯源系统将主导权交给了经营者,可靠性就降低了。这也意味着,若想彻底打击盲盒灰色产业链,还需进一步细化。
此外,假货、水货也是盲盒的重灾区。“盲盒在售卖中经常将中小样和一些赠品当做商品卖,这个现象是比较严重的”,有熟悉盲盒的相关人士透露。
而此前,在“春雷行动2022”中,成都市温江区市监局在对自动售卖机进行检查时,就发现自动售卖机内在售的化妆品“盲盒”商品,均无商品标签,违反了《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被扣押侦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