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洋码头成立,并开始大举招聘海外买手,这些买手常年旅居在国外,是早的个人商家,消费者可以通过买手在平台中的商店下单。
为了提高运输效率,曾碧波同时成立了一家国际物流运输企业——贝海国际,买手们在海外采购的商品,均通过贝海国际运输到国内,再由国内物流公司送至消费者手中。
到2014年底,洋码头的全球物流中心布局基本完成,而这一年前后,阿里、京东、苏宁、唯品会才刚刚上线了跨境进口业务。也就是说,洋码头的速度快于很多巨头。
" 买手制 + 自建物流体系 " 帮助洋码头迅速抢占了市场,收入也随之走高。2014年销售额达到了6.6亿元,为2013年的2倍。
然而阿里、京东们带着巨大流量和商家资源入局后,市场竞争格局随之发生变化,洋码头的发展也坎坷了许多。
2016年,本已敲定的C 轮融资被搁置,洋码头自己的资金链也出现问题,甚至被迫在2017年进行了大规模裁员和业务收缩。
曾碧波曾承认,C轮关键融资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互联网巨头涌入跨境电商影响了机构的投资策略。
到了2019年,阿里豪掷20亿美元收购网易考拉,跨境电商格局也基本稳定,天猫国际、网易考拉和京东国际稳居梯队,手握近70% 的市场份额,作为开创者之一的洋码头,则逐渐被边缘化。
洋码头不是没有尝试自救。2018年,洋码头抓住风口,在站内开启海淘直播,甚至还将目光转向线下市场,计划通过 " 自营 + 加盟 " 模式开设1000家线下门店。
兼顾线上线下两个销售渠道的策略与淘宝、京东十分相似,但与财大气粗、自带流量优势的巨头们相比,洋码头明显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
值得一提的是,曾碧波去年曾向媒体确认,洋码头已启动拆红筹架构,加快国内上市布局。
而从新的公开信来看,成功上市前,洋码头还需要解决很多遗留问题,给予资本市场更多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