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3家超市就出现了3种玩法,再加上其他同行的“各显神通”,你差不多就能想到有多热闹了。这也形成了更强的吸引力、影响力与粘性,培养了更多人来的习惯,商家们都赚到了钱,从而吸引更多更优质的商户加入…终形成了更大的良性循环,这就是竞争的真正意义。
3、内容永远是王道
这就要以其中一家“早餐店”举例了。说实话,当下“油条”真的相当于硬通货了,一斤都得15元+了。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当下油条都是“论根卖”了,印象中有一次我买了一斤油条加几个馅饼就大20元了,那还是挺长时间之前,估计现在得更“膨胀”了。
这处生态里有一家早餐店,几乎天天排队,怎么个排法呢?是从早上6:30以后就开始排了,所以能想到排队核心力量一定是老年客群(年轻人真起不来),但奇怪的是:锱铢必较的老年客群却排队购买相对单价很高的油条。
我自认为是较了解老年客群的,因为我每次去市场都能看到他们为了几毛钱而与商贩各种掰扯,但对于单价这么高的油条却如此大方还真有点不解。直到后来有一次我买了一斤油条回家作为早餐,没想到父亲吃了一口突然问到:“是不是在路口那家总排队的早餐店买的?”我说:“是啊,您怎么知道的?”父亲说:“他家油条就是好吃,这是怎么炸的…”
我想也许是从众效应的加持吧,每天都在排队,价格也是从来都有增无减,而对面的另一家早餐店却一直是门可罗雀,但也因此愈发门可罗雀…是真有什么秘方吗?反正我吃起来没感觉太特别,但就是每天这么排队。说实话,我真怀疑是他们找人排的队,可也让我发现了一个规律:只要排起队来,惯性是久的,但核心确实是“产品要更好”,如果没有这个作为基石,那么营销的结果就是兴奋剂。
4、习惯比什么都重要
三家农贸市场中“萧条的一家”近开始有“起死回生”之势,本来我认为它就快关门了,因为里面基本没商户了,但没想到近感觉要“重振”了,其原因很简单:
它新引进了一家“卖菜商贩”,这个农贸市场现在内部其实就这一家卖菜的了,但没想到,这个菜贩很会做买卖,其价格比周边整体稍低一点,且“很好说话”,就是如果你和他讲价,他总能给你让利或多给一点,长此以往大家就形成了思维惯性,感觉他家的菜就是便宜,如我这般较懒的消费者就选择在他家定点了,每次直奔他家,所有消费都定在这家,而这个市场因此也逐渐开始恢复了生机,开始有新商户加入。而那位很会做买卖的菜贩也借势不断扩大品类,现不仅卖菜、还开始代理了一个生肉品牌,开始卖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