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场电商是个“苦”生意
从现阶段看,如果与传统实物电商对比,近场电商是一门覆盖品类更少,利润更薄的生意。
在品类上,根据招商证券的总结,近场电商的主要覆盖品类为生鲜、百货、日用食杂等。招商证券做的一份消费者调研显示,用户在近场电商中青睐购买的是水果、休息零食等生鲜、百货品类。此外,巨头的招商类目也倾向生鲜、百货等品类。比如,拼多多同城配目前主要招商品类包括礼品鲜花、低温奶、定制蛋糕等。
(用户在近场电商中喜欢下单的品类对比)
从品类选择也不难看出,近场电商覆盖品类的共性是时效要求高、SKU少。长期来看,近场电商也很难向时效要求低、SKU多的品类延伸。品类覆盖有限,是由供需两端共同决定的。
在需求端,如果品类不具备高时效的特点,用户更青睐在电商平台购买。原因在于,近场电商需要消费者分摊一部分成本,主要体现在运费上。近场电商由于即时配送以及同城购物的限制,很难像传统电商一样通过规模化订单压低物流成本。申万宏源证券数据显示,近场电商配送成本是6-8元/单,而传统商是1-3元/单。多出的配送成本,需要用户分摊,京东近场电商业务负责人曾说过,近场电商跑通的一大要素就是用户需要改变认知,愿意付出单独的运费。
在供给端,巨头采用平台和自营两种模式布局近场电商,两者均很难突破近场电商的现有品类,为近场电商带来更多SKU。
其中,巨头亲自下场自营,很难扩品类和SKU。观察巨头近场电商自营的品类,大多是百货及生鲜品,而即使是传统电商的自营品类也大多集中在电器、百货等标品。背后的原因是,自营模式适合少SKU的品类,而多SKU品类,巨头自营很难做到足够的丰富度,并且由于多SKU,巨头也要做更大规模的采购,带来更大的采购成本及压力。
而即使巨头通过平台模式即聚合传统零售店,依托线下第三方资源开展业务也很难在多SKU品类上与传统电商竞争。一方面,传统线下店受限货架数量和面积,其覆盖的SKU很难做到传统电商的规模。
另一方面,在部分品类的线下门店运营秉承“浅库存、少SKU”的经营理念,典型的是服装。原因在于,线下店都会经历“库存之殇”,出于库存风险的考虑,线下店往往集中集中某几款具备销售潜力的品类及SKU,并且即使集中SKU后也会少量备货,哪怕出现断货风险也不愿承担库存风险。因此,线下店“浅库存、少SKU”也决定了近场电商依托线下资源很难做到传统电商货品的大而全,在多SKU品类中,与传统电商在竞争上处于劣势。
而品类受限并不在近场电商发展遇到的唯一问题。从目前看,近场电商也需要付出更高的业务成本,这使巨头的近场电商业务需要更长的投入期。
近场电商更高的业务成本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一是,上文已经提到的,由于订单无法规模化集中化配送,近场电商的配送成本是传统电商的2-3倍。二是运营成本更高,近场电商不仅要与线下供应链结合,资产很重,并且近场电商运营难度更高,需要专门人员对货品进行实时分拣、打包等,这也使其要付出更多的人员成本。后,巨头与线下合作过程中,也要承担行业潜规则以及腐败现象造成的隐形成本。比如,近场电商的采购和运营部门,因掌握财权和事权,发生侵吞财物和内部贿赂的现象时有发生。虽然业务难度更高,但从实际情况看,近场电商已是巨头必须卡位的战场。在这种情况下,巨头应该如何破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