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一位网友记录自己用一个月时间试图归还“街电”充电宝的过程:(当天)用了几个小时去还,充电宝柜子满了换不了,然后我又跑到另一个地方,连着跑了高德地图上三个地方,到晚上11点都还没有还上,接下来这1个多月又陆陆续续走了有30+高德地图上搜到街电的地方,都没换上。而店家的说法包括:“从来没放过街电”、“早几年前放过街电,早换别的品牌充电柜了”、“有街电充电柜,但是只有薄款,我借的是厚款”、“充电柜是满的”……还有到了现场发现没有那家店的情况,“好几家都撤了上年头了”。
而在消费者投诉平台黑猫投诉上,对各个品牌的充电宝的投诉多达上万条,原因也集中于“已归还仍扣钱”、“无法正常归还”、“可归还地点无法归还”等。
其中有消费者投诉称,“归还充电宝后依旧在计费。根据来电公司流程,需要提供机器码才能处理。假设出去旅游,在广州借设备,在汕尾归还,根据来电公司流程,我需要前往汕尾记下机器编码,再发给客服才可以给我处理。这是一个极度不合理的流程。”、“我于凌晨2点18分在广州南站借用来电共享充电宝3点半想归还充电宝 发现来电充电宝的归还机器已断电断网 强迫消费到凌晨5点33分 拨打来电充电宝无果”……
渠道抢夺战:
入场费越“卷”越高,“签”套路越来越多
事实上,如果你有留意过商家门外或前台上的充电宝,那你一定不难发现,不少店铺会选择同时摆放多家共享充电宝的充电柜。
毕竟,共享充电本质上一个流量生意,谁覆盖的场景规模广、谁拥有的点位多,谁就能在行业中确保的优势。而大部分消费者对共享充电宝是没有明确的品牌喜好的,根据锌刻度此前报道所提到的,用户使用共享充电宝通常会以价格、度、还取便捷度等因素来决定,难以产生对某一品牌共享充电的使用粘性。
于是,话语权来到了商超、酒店、饭店等“场地方”——哪个品牌给出的入场费和佣金更高,就放谁家的充电宝。
“初共享充电宝品牌都是走的直营模式,也就是由自家的地推团队和商家联系,铺设机柜,支付入场费和佣金给商家,更像是给商店打工。目前其实包括怪兽、小电和搜电在内的几家共享充电宝实际上开始向代理模式转变了,也就是招代理商,并由代理商来和商家谈入场。有的品牌是给代理商佣金,但更多品牌是代理商直接把共享充电宝柜买断,后续由商户、代理商、品牌三方分利润。”曾经做过共享充电宝地推的杨寅(化名)表示,直营模式下,为了抢占人流量比较高的点,入场费比例一度“卷”到80%,甚至90%,“选择向代理模式发展,是一个不得不做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