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城市经济学上来说,阿里巴巴之于杭州,就像是微软之于西雅图,IBM之于纽约,当一家有着极强辐射能力的公司在一座城市出现时,其产生的虹吸效应不但能吸引产业链上生态方聚集,还能带动更多的公司创新。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当人们在百度地图内,以杭州为坐标,搜索与“电商”相关的地点,将会得到遍布城市各个角落的一百多个相关结果。企查查新数据显示,杭州以电子商务为主营业务的企业已达到了81034家(存续状态)。
从阿里走出的创业者也自带独特的“阿里气质”,有人将阿里形容为中国电商的“黄埔军校”。来自初橙资本发布的2016阿里校友创业黄埔榜显示,截至2017年年底,阿里校友创立的公司已达到924家。
滴滴程维、蘑菇街陈琪、同程吴志祥等创业者均出身阿里,曾是阿里巴巴前CEO、如今已成为投资人的卫哲曾提到“阿里教会创业者的这些事”:“中国互联网不需要一个更会赚钱的公司;第二,不要总想着捕捉机会,而是要找到问题。”
某种程度上来说,“阿里效应”所激活的是整个杭州电商生态。从上游的生产制造商到中游的垂直服务商再到下游庞大的消费市场,借助阿里的平台效应,完成了资源的整合与分工,让杭州成为全球互联网商品交易的巨型集散地。
距离阿里巴巴西溪园区只有二十余公里的九堡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随着电商直播的兴起,这里成为了主播们的新淘金地。2016年之前,这里还是杭州的“城乡结合部”,但在头部主播们的集体迁移后,一跃成为了“电商直播村”。
就像吴晓波的比喻,阿里巴巴挖通了一条新的“通天大运河”,这个“大运河”没有时间与物理的限制,让杭州成为了可以二十四小时转动不停的“不眠之城”。
但“通天大运河”只是杭州这座“电商之都”崛起的原因之一。如今看来,杭州电商产业的繁荣有着更深层次的先天基因,关于产业基础,也关于历史溯源。
事实上,电商之都的诞生是一场“人、货、场”的同频共振。
首先,在“货”上,江浙一代拥有着中国较为庞大的中小型加工企业与制造业群体,作为中国制造的“后花园之一”,其产业链分工体系较为成熟,制造业基础让杭州成为了天然的货源地。
以杭州四季青为例,这条长达1.6公里的街道曾创造了6000亿的年销售额,占杭州GDP的五成,由两万多个服装档口组成的流通市场是淘系服装品牌崛起的幕后英雄。
另一方面,除了良好的制造业基础,杭州也是消费品之都。农夫山泉、娃哈哈等老牌饮料巨头生于斯长于斯,建立了庞大的线下经销网络。
其次,在“场”上,消费型城市的底色为杭州电商发展奠定了消费基础。从2010年到2021年,杭州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从20219元飙升至44609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
后,在“人”上,来自浙商先天的创业基因也是杭州电商蓬勃的内在驱动力。区别于上海江苏等地民营经济发展模式,浙江的创业氛围更开放,也更包容。如胡宏伟在《东方启动点》中所言:“在浙江这片狭小土地上无拘无束的被解放的人,才是浙江为稀缺、难以复制的宝贵资源。”
正是“人”的活力让杭州拥有着得天独厚的创业氛围。这或许也能解释,后来一大批如隅田川、花西子、王饱饱、认养一头牛等新消费品牌也均诞生在杭州。